月琴(乐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台湾早年最有名的月琴独奏曲,是云南白族月琴演奏家李永年编奏之彝族月琴曲《敉西调》。“敉”字为唱片界误为是“数”字之简体字,故《数西调》作为台湾音乐比赛各弹拨乐器之指定曲,近三十年一直延误至今未改。
月琴的专门书谱,相对于其它弹拨乐器,是比较少的, 甚至少于冬不拉、热瓦普。主要的有: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程午嘉(1902-1985上海)编著《《月琴、秦琴、三弦》》一书,有《双牛耕田》、《挖河泥 》、《挑河泥》、《夜耕》、《春天》、《打麻雀》、《江南三月》、《田边小唱》、《划船小曲》、《引水上山》、《黄浦江灯火》、《锡山之夜》等曲目。
1973年顾永湘编著《月琴弹奏法》一书,有京剧唱腔选段四段。
197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冯少先(黑龙江,1939—)编著《月琴演奏法》一书,作有《北方生活素描》月琴组曲、《松花江渔歌》(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百万雄师过大江》、《蝶恋花》、《仓山歌声永不落》、《大象》、《鄂伦春篝火》、《铁人之歌》。四川(西康)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莎玛乌芝(四川彝族,1936—)创作《春天的姑娘》、《春回彝寨百花开》。编有彝族月琴曲《雷波调》、《布托调》、《金阳调》、《威宁调》、《敉西调》、《大里弦》、《括地风》、《甘洛月琴调》等四十几首。
月琴(乐器)有哪些结构?
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紫檀或其他硬木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头或其他图案,再胶粘上去。琴颈上部开有弦槽,槽侧并有安装弦轴的圆孔。琴颈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上。
月琴(乐器) 琴身是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胶粘而成。框板用6快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成一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它的两面粘着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制作。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中间支有两个音柱。
弦轴用黄杨木,外表刻有斜条瓣纹,拧转的一端还嵌有象牙或骨饰。
琴弦用丝弦、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钢丝尼龙弦的效果最好。
缚弦用红木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
优质月琴的音阶准确、音准偏差不超过正负15音分,音色清脆柔和,音响宽亮;琴身圆度准确,框板宽度一致,面背板平光洁净;琴头雕饰细致;音品间隔准确,排列整齐;琴颈和面板在一个平面上,无前倾或后仰现象;弦轴、轴孔配合严,齿轮铜轴灵敏。各胶合部位拼粘牢固,涂漆匀净光亮。
演奏月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拿拨子弹奏,其技巧已发展到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30多种,其中还包括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于伴奏,同样也是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
(有用)
(没用)
月琴(乐器)
弹拨乐器
拨弦乐器
体鸣乐器
弦鸣乐器
拉弦乐器
膜鸣乐器
圆号
电子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