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シティ・ポップ
发源时间:Mid-1970s
发源地:Japan
风格类型:Post-disco
来源风格:Pop, new music, soft rock, yacht rock, AOR, R&B, Disco, funk, jazz fusion, Boogie, soul, Okinawan, Latin, Caribbean, Polynesian
影响风格:Vaporwave, Future Funk, J-pop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是来自日本流行音乐的一种比较松散定义的分类,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达到顶峰。它最初是受西方影响的日本“new music”的一个分支,但后来包括了与日本的休闲阶层和新生的经济繁荣有关的多种风格,如AOR、soft rock、R&B、funk和boogie。随身听、有内置卡带和FM立体声音响的汽车,以及各种电子乐器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与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兴起有关。
对于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的定义,学者们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在日本,这只是指那有“urban”感觉、目标人群是城市人的音乐。许多艺术家并不接受他们前辈的日本影响,相反,他们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soft rock、boogie和funk,也可能受热带地区繁荣的音乐disco、jazz fusion、冲绳、拉丁和加勒比音乐元素影响。创作型歌手山下达郎是该流派的先驱和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有时被称为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之王。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在20世纪80年代后失去了主流的吸引力,被日本年轻一代嘲笑为“shitty pop”。2010年代初期,在音乐分享博客和各类重制版本的推动下,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在网络上获得了国际关注,同时也成为vaporwave和future funk等微流派的基石。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的定义各不相同,许多带有该流派标签的艺术家的演奏风格截然不同。 Yutaka Kimura 是多本关于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书籍的作者,他将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定义为“适合那些拥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的现代流行音乐(Urban Pop Music)。”2015 年,Ryotaro Aoki 在《日本时报》上写道: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最初用于描述 1970 年代和 80 年代新兴的受西方影响的“New Music”的分支。 “城市流行”指的是 Sugar Babe 和 Eiichi Ohtaki 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去除了前辈的一些日本文化影响,并将爵士乐和 R&B 的声音——这些据说具有“城市”感觉的流派——引入他们的音乐.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这个词从那时起就在音乐词典中进进出出。 ……对于这样一个模糊而广泛的术语,很自然地,似乎没有人再就这个标签的实际含义达成一致。”
滚石乐队的乔恩·布利斯坦 (Jon Blistein) 也同意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不是一个严格的流派术语,而是一个广泛的氛围分类。”根据Japan Archival Series负责人 Yosuke Kitazawa 的说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歌曲去表达的东西不受任何特定风格或流派”,但它“是城市人为城市人制作的音乐。”Kitazawa还确定了两种不同的形式来体现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
Pitchfork 的 Joshua Minsoo Kim 称其为“日本音乐融合Jazz和 R&B 的日本音乐的一种模糊表达”, 而 PopMatters 的 Chris Ingalls 将其归类为“一种soft rock/AOR/funk”。Wax Poetics 的 Ed Motta 表示:“City Pop 真的是 AOR 和soft rock,但也有一些funk和boogie。因为当你听到更时髦的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 音乐时,你不但会听到来自这些风格的影响,而且有些部分会直接从 Skyy、BB&Q Band 等有点像美国的Boogie和Funk乐队作品中'窃取'。” 一位来自 Electronic Beats 的作家将City Pop描述为日本“对合成器流行音乐和迪斯科舞厅的回应”。
在音乐上,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音乐应用了相对先进的歌曲创作和编曲技巧——例如Major 7th(大七度)和Diminished(减三)和弦——它们直接来自那个时代的美国soft-rock(如Steely Dan和the Doobie Brothers等乐队)。 Yutaka 将 Happy End 乐队称为City Pop类型的“ground zero”(起点), 而 Motta 则将其追溯到 1970 年代中期的 Haruomi Hosono 和 Tatsuro Yamashita 的作品。撰稿人 Rob Arcand 同样将Hosono视为对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音乐的“关键影响”。1970 年代中期,Hosono成立了乐队 Tin Pan Alley,将南部的 R&B、北部的灵魂乐和爵士乐与夏威夷和冲绳热带风情融为一体。来自 Fact Mag 的 Mikey I.Q. Jones的观点认为,这直接导向了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风格。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与 1970 和 1980 年代日本的科技繁荣密切相关。影响城市流行音乐的一些日本技术包括随身听、内置卡带式录音机和 FM 立体声音响的汽车,以及各种电子乐器,如卡西欧 CZ-101 和雅马哈 CS-80 合成器和 Roland TR-808 鼓机。根据 Blistein 的说法,电子乐器和小工具“允许音乐家实现在他们脑海中的声音”,而卡带录音机“允许粉丝复制和传播专辑”。 根据 Blistein 的说法:“流行、迪斯科、放克、R&B、布吉、爵士融合、拉丁、加勒比和波利尼西亚音乐的华丽融合,这种流派与科技推动的经济泡沫及其创造的富裕的新休闲阶层密不可分。 ”
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音乐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区流派,在 1980 年代达到顶峰。 根据 Vice 的说法,该流派中最受欢迎的人物是“有成就的作曲家和制作人,他们像Tatsuro Yamashita和Toshiki Kadomatsu这样的艺术家将复杂的编曲和歌曲创作技巧融入到他们的热门歌曲中,……蓬勃发展的经济也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为他们获得厂牌的支持”。Yamashita有时被称为城市流行音乐的“国王”。1980 年代之后,该类型失去了主流吸引力。在Kitazawa的描述中,“许多在这种音乐中长大的日本人认为城市流行音乐是俗气的、主流的、一次性的音乐。”
自 2010 年代以来,随着Mariya Takeuchi(竹内玛丽亚)等艺人在互联网上获得全球乐迷的追随者,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音乐重新兴起,并成为蒸汽波和Future Funk等基于采样的微流派的试金石。 Kim 将 2010 年左右的“Blogspot 博客和日本重制”归功于“将AOR、Funk、Disco和Yacht Rock(游艇摇滚)等风格通过无定式的形式重新介绍给音乐小白......这些音乐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人忽视并被许多日本人认为这很俗气,但随着 YouTube 算法将歌曲推向更广泛的集体意识,City Pop的流行度激增......”2020 年,日本时报撰稿Patrick St. Miche报道说,“在国外,精品厂牌都在重新发行稀有唱片或发行合辑,数百万人通过诸如“Plastic Love”之类的歌曲或由 YouTube 上看似无穷无尽的动漫片段在很大程度上体验了City Pop(电子音乐分类)。”
1、Last Summer Whisper
2、Midnight Pretenders
3、Fantasy
4、Dreaming Girl
5、Sunrise To Sun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