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据说也有人叫“十二等程律”,是当代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一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小二度则是一个半音;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小二度,叫一个全音。

乐理 音乐术语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定义

十二平均律,又称“十二等程律”,是一种音乐定律方法,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按波长比例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称为半音,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波长之比完全相等,它是最主要的调音法。钢琴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定音的。


十二平均律简而言之,就是把半根琴弦按照等比数列平均分成十二份。一根琴弦的长度设为1,可以表示为(1/2)^(0/12),第一点的位置是(1/2)^(1/12),第二点的位置是(1/2)^(2/12),依此类推,第n点的位置是(1/2)^(n/12)。因为这样的一组音是等比关系,所以无论从哪个位置开始弹起旋律都是一样的。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比五度相生律的半音大,比纯律小。因此,使用十二平均律奏和弦不纯,奏旋律导向性不够,所以在乐曲的演奏中,尤其在乐队多声部合奏的时候,实际上是多律并用的,根据实际情况,在演奏过程中,偏向哪一种律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十二平均律所有半音都相等的特点,因此还产生了“等音”的概念。

十二平均律发展历史

据说十二平均律是在16世纪由明朝皇族世子朱载堉发现。由于波长与弦长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因此波长关系可以转化为弦的长短关系。所以即使在16世纪,那个西方物理学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发现机械波的时代,中国明朝皇族世子朱载堉就利用他精湛的数学计算能力,发现了这一近似值规律,这也是一件十分伟大和令人赞叹的事。钢琴调律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波长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这在物理学上就刚好对应了波长的比例关系。朱载堉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在朱载堉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52年,马林·梅森 在(1636年)其所著《谐声通论》中发表相似的理论。

巴赫十二平均律

巴赫创作复调音乐的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复调作品中每个声部都充满色彩,他们各自存在着却又彼此相互交融。巴赫的复调多声部音乐是学习钢琴演奏的必经之路,很多人评价贝多芬奏鸣曲为“新约圣经”,而平均律可以算是“旧约圣经”,由此可见《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各有24 首。(第一卷BWV846-869 ,第二卷BWV870-893 。)每首平均律中都由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他们按照调性顺序依次排列,即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D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直至升B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b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遍及了24 个大小调,所以《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又可以称作《48 首前奏曲与
赋格》。《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大多是清晰的和声性音乐,形式自由、流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远非是引子性的前奏;赋格在巴赫的手中也成了富有感情,打动人心的艺术品,大多是三个声部或四个声部,和声的完美运用使其结构均衡而富有逻辑性。前奏曲与赋格都是在一个相同调性下统一起来的独立作品,他们之间形成对比,但又相互补充。《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的巅峰之作,多声部之间完美结合,结构严谨,技巧精湛,除了将平均律完整地运用到钢琴作品中,还将赋格的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更是在平均律第一卷中,用到了大拇指,突破了之前弹琴只用四个手指的局面,为钢琴演奏做出来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