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法 (Musical Notation) 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

五线谱 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法发展史

五线谱产生于11世纪,由意大利音乐家季多(Guido d'Arezzo,约990-1050年)所发明的。后来又出现了加线以及能适应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谱表和大谱表及总谱表等。

五线谱记谱法的优点是:音高的形象感强,还能非常方便地记录同时发音的诸多声部及和弦。因此,用它既可记下单声部的旋律,也可记下音调复杂、声部繁多的大型音乐作品。它的旋律线条清晰,和声立体感强,一眼望去就可知道乐曲的梗概。由于五线谱比较科学,优点较多,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地运用它来记录音乐,便已成为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趋于完善,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高音、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各种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五线谱表

五线谱是用五条水平方向的平行线来记录音乐的,这五条记录音乐的等距离的平行线就叫做“五线谱”。有时五线谱也指“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的五条线由下到上依次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简称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正如楼房一样从下向上叫做一楼、二楼、三楼……
在五线谱的五条线之间构成了四个“间”,它们也是由下向上排列,依次被称为: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简称为一间、二间、三间、四间。
这五条线和四个间就构成了五线谱的九个“音位”。五线谱就是根据音符在五条线和四个间的位置来确定音的高低的。准确地说应该是音符的符头所在的位置。音符在五线谱的位置越高——音就越高,音符在的位置音符越低——音就越低。

为了记录更高和更低的音,就需要在五线谱的上方和下方增加线,这种增加的线称为“上加线”或“下加线”。上加线或下加线之间所构成的间就叫做“上加间”或“下加间”。上加线、下加线、上加间、下加间的排列次序都是从五条线向上下两边数:上加一间、上加一线、上加二间、上加二线……下加一间、下加一线、下加二间、下加二线。
加线的数目多少不限,但加线过多不利于方便读谱,也可采用其它的简略方法来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