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i-Fi ——聆听数码音源的重要一课
在音响媒体圈混迹多年,我越来越相信,向音响和音乐爱好者传递正确的音乐聆听方式,远比介绍音响产品来得重要,许多音响和音乐爱好者兴高采烈地把器材搬回家,却没有正确的连接与播放,甚至不了解搭配与摆放,这是多么的暴敛天物。
长久以来,音响圈都有一批富有“使命感”和“正义感”的人群,希望通过专业、资深和有趣的方式,来传递正确的音乐和音响欣赏方式。例如今年3月,由“视听发烧网”联手台湾《音响论坛》、清澈模拟,所举办的音响讲堂第一期,就深入介绍了“黑胶播放系统”,把这种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音乐聆听方式,进行了深入介绍,从唱片制作、收藏、播放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为我们的音响爱好者,特别是喜欢黑胶唱片的玩家们,带来了重要一课。
很早之前就开始听《新音响》主编赖英智先生的音响经验分享,而这次由他所主讲的“数码音乐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就特别有味道,从“CD的诞生”开始,数字音乐的制作和传播以及Hi-Fi时代的到来,在他口中都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当然还讲述的部分包括有“索尼大法好”、“数码录音迅速流行”、“第一批CD唱片推出”、“CD之外的选择”、“网络音乐兴起”、“PC HiFi进入录音专业领域”、“颠覆历史的MP3”、“SACD力挽狂澜”、“流媒体后来居上”、“移动终端的变革”、“流媒体可以笑到最后?”、“传统载体媒介会死亡吗?”等等。
这当中最让我感兴趣,而且最多干货的部分,肯定就是赖老师在这么多年的发烧音响把玩过程中,所积累的有趣经验,这些经验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讲述,如何正确播放不同声音录音的故事,例如CD唱片的制作和播放,虽然这个部分十分简单,但是在Hi-Fi系统中,要重放出优质的CD音乐,Hi-Fi系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调整选项。再到后来的高清无损音乐文件以及高清流媒体播放上,赖老师把自己的聆听经验以及搭配设定,都进行了讲解,即使屏幕上是一张张充满各种冰冷规格数字的PPT,在赖老师口中都能变成有特点,有用意,有故事的Hi-Fi发烧经历。
除了PPT制作精美外,还特别加入了相当丰富的数码音源数据规格分析,例如“数字音频的定义:PCM、采样率、位深、码率”、“数字音频格式:无损格式、压缩格式、HiRES、DSD、MQA”等等内容。并且从播放设备的解码器设计入手,来讲解音乐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讲解能够很好地解释我们正在使用的高清音乐播放设备,是如何对不同规格的音乐格式(16/44、24/96、24/192等等)进行不同形式(单比特/多比特)的解码处理。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Hi-Fi ——聆听数码音源的重要一课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