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1-08
江南丝竹曲调左右手各有不同技法?
江南丝竹是我国的着名民间乐种之一,遍及我国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等地。“江南丝竹”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于“江南丝竹”的形成,其中一种观点的认为:“江南丝竹”音乐的原型开始于明代嘉庆年间,戏曲家们编创昆曲“水磨腔”的同时,还在音乐伴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并组建了一支规模较为完整的丝竹专职演奏团,此为“江南丝竹”音乐的雏形。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上海慢慢成为丝竹精英汇聚的中心,从而聚拢了众多丝竹音乐爱好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江南音乐有了巨大的发展。1958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编印《上海民间器乐曲选集》,正式使用“江南丝竹”这一称谓,并被广泛认可和采用。二胡在演奏“江南丝竹”过程中运用到的左手技法,无不体现江南音乐的基本特征,左手的技法上大量运用了“揉弦”、“滑音”、“装饰音”、“即兴加花”等技法来润色乐曲,体现出“江南丝竹”音乐的灵秀。
从曲调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由于音乐思维性质的差别,可约略分为两种类型,即:歌唱性(咏叙性)曲调和朗诵性(宣叙性)曲调。前者较强调音乐的逻辑性,注意曲调的流畅、平稳,曲调结构的均衡、对称、完整,它善于如歌的表达感情,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后者较强调语言的特点,其曲调表情,音高起伏和节奏安排也接近人们生活中的口语和表情达意规律。在声乐曲调方面,欧洲作曲家所写的一些朗诵性的宣叙调,由于他们的语言是采用轻重律的,因此对词的音律有相应的轻重要求;字的轻重音必须跟音乐的轻重音相合。所用的节奏比较自由,甚至不受以节拍为单位的小节线限制;曲调线比较单一,可以是断断续续,甚至是同音反复。中国的朗诵性曲调具有自己的独特样式:它固然也讲究语言的轻重音,但并不像外国朗诵调那么严格;可是字音的平上去入、声纽清浊,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是中国民族吟诵音乐的一个重要准则。
以上就是关于江南丝竹曲调左右手各有不同技法的详细介绍。
曲调
柔板
小行板
广板
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