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980 年代,凭借着 Sony Digital Audio Stationary Head 及 Mitsubishi ProDigi 两大技术领军之下,数字式录音在 80 年代迅速的成为主流。1982 年,SONY、Philips 合力开发 CD 载体,使得数字音频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录音技术步入数字化不久,唱片公司的录音规格便超过市面贩卖CD质量的规格。受限于当时的储存技术,如果比照录音规格进行收录,可能一首单曲等同于一张 CD 的储存容量,一直以来 CD 从未有上述等级的数字档案流通于市面。
最早出现「超越 CD 质量」的商用音乐媒介 Super Audio CD,正是大家所熟知的 SACD。早在公元 1999 年由 SONY、Philips共同发表,有别于 CD 所使用的 PCM 编码,SACD 创新地采用 DSD 编码,拥有更高的响应频率与动态范围。
至于稍晚登场的竞争对手 DVD Audio,仍然沿用 PCM 编码,却有数倍于 CD 规格的取样频率与取样率大小,无论响应频率、动态范围都大幅提升,因此在高解析音乐的规格战争中,DVD Audio 受惠于沿用 CD 的录音技术,许多唱片公司及音响器材公司不希望受限 SONY 和 Philips 的专利,使得供货商使用 DVD Audio 的意愿较高。
当时对于 DVD 的破解技术已然成熟,因此 DVD Audio 的安全性因而受到厂商质疑,再加上 SACD 拥有无法使用计算机读取的特性,SONY、Philips 与旗下的众多唱片公司开始推行 SACD,逐渐在高解析音乐的规格战争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