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诞生的爵士乐,用执着和自由,成就超凡的艺术
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6世纪开始,成千上万的非洲黑人面临着被奴隶的命运。他们被欧洲商人贩卖到北美殖民地,以补充资本主义市场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直到1865年,奴隶制通过了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才最终得以废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被解放的黑人拥有了名义上的自由,但在短时间内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就是在这样的压迫和艰难处境中,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在黑人群体中诞生了,它就是爵士乐。

爵士乐(Jazz),音乐类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20世纪前十几年爵士乐主要集中在新奥尔良发展,1917年后转向芝加哥,30年代又转移至纽约,爵士乐风靡全球。爵士乐的主要风格有:新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乐、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
爵士乐虽然出身不高,但饱含着对自由的美好向往。再加上,黑人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欧洲音乐风格。因此,早期的爵士乐又被视为“黑人演绎的白人音乐”,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后来,当爵士乐成长为一种全新的美国艺术形式,也就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了。
与此同时,在这种艺术形成的过程中,爵士乐与其他音乐种类也在相互影响、融合和创新。
比如,在美国过气的拉格泰姆,反而在欧洲经历了它最后的辉煌,为古典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温斯基提供了灵感。比如,乔治.格什温和保罗怀特曼合作的《蓝色狂想曲》,开创性地涉足交响爵士领域。又比如,白人舞曲乐队预先创作的舒缓音乐与黑人大乐队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20世纪30年代令人兴奋的流行音乐。换而言之,爵士乐的风格是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变化的。然而,不管它如何变化,却始终拥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爵士乐而痴迷的原因吧。

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舞。几十年的沧桑变迁,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而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最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
五十、六十年代,由于美国驻军和美侨的影响,台湾本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小型爵士乐团以及最早一批华人爵士乐迷。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和八十年代的大陆,爵士乐始为一些先锋音乐家所涉及,逐渐为大众所感知,并于台湾出现了18人以上编制的大型爵士乐团,而一些创作者和乐手亦开始涉猎爵士,如大陆的刘索拉、刘元、崔健,台湾的翟黑山、钟三九、罗大佑等。进入九十年代,已有本土音乐人专修爵士,并以爵士乐为主要创作方向。
21世纪以来,爵士乐已经作为本土现代音乐人的必修功课,逐渐深入到华人音乐的各个领域,专业爵士乐手也开始形成一定规模,甚至一些流行流行音乐人即是以爵士风格作品成名,如陶喆、王力宏莫文蔚等。谈到华人爵士乐的历史,不能不提到求索爵士乐学术已历50年的翟黑山教授,作为第一个赴美国berkley音乐学院专攻爵士乐的华人,翟教授归国后在台湾专事爵士乐和现代音乐的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台湾70、80、90年代的现代音乐人才,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专业爵士乐团。80岁高龄的翟黑山教授定居北京,依然为传播现代音乐日夜工作、传业授道,翟教授常言:“虽然势单力薄,仍会竭尽全力”,并在对学生严格训练的同时,坚持激励学生的梦想和追求。
以上就是关于在苦难中诞生的爵士乐,用执着和自由,成就超凡的艺术的相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