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千年前的古琴有多美?揭秘"彩凤鸣岐"七弦琴的历史

分类: 乐器知识

日期:2023-01-04

千年前的 古琴(乐器)  有多美?揭秘"彩凤鸣岐"七弦琴的历史

在唐朝时期, 古琴(乐器)  文化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唐朝时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琴,有的时候还会依据悠扬的琴声现场进行吟诗作赋,在他们眼中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拥有一把绝世好琴,可谓是毕生追求。而彩凤鸣岐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最想追求的,这张琴被人举世瞩目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而古琴也这个时期的发展也占有了重要地位,造琴工艺技术精湛,在民间还涌现出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而最受人们喜爱的古琴就是出自四川雷氏家族,其中造琴工艺无人能比的就是雷威。




相传,每次到了大风下雪的时候,雷威就会把酒当歌,身披斗笠到深山老林中,听树木的声音,然后选材造琴。在公元714年,有一日雷威选材后,便开始即兴发挥制作古琴,而且他还特意在琴身两侧雕刻云纹,宛如天边的云霞,等到油漆干透后,雷威便轻轻抚摸琴弦,这把古琴发出来了音色通透清宛,的确是把不错的古琴,而这把古琴也被命名为彩凤鸣岐。




古琴(乐器)  的整个琴体是浑厚的,漆灰较厚,整个琴长达到了120多厘米,宽度近16厘米,厚度达到了5.4厘米。琴面弦路处全无断纹,弦路二旁隐约可见极细牛毛断纹。底部遍布细密之冰裂断纹。《琴学丛书》中对“彩凤鸣岐”琴的记述甚为详细:彩凤鸣岐,落霞式,朱漆,极细碎冰裂纹。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到了晚清末期的时候,镇国将军毓朗是一个爱琴之人。他的爷爷定敏亲王载铨是道光皇帝的宠臣,所以在毓朗家里收藏着各种古琴,当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的时候,镇国将军毓朗的府里遭到了劫掠一空,而雷威所制的那张“彩凤鸣岐”古琴也遭到了洗劫,至此彩凤鸣岐不知所踪。




转眼又到了1920年朗贝勒来到他昔日故友也是朝中重臣张百熙公祭之处,在这里他他听到了一段悠扬的琴声,循声望去,原来弹琴者竟然是——杨宗稷。在提到“彩凤鸣岐”四个字,杨宗稷赶紧把此前收拾好的琴囊拿出来,仔细辨别后,果不其然是那张“彩凤鸣岐”。杨宗稷去世后,彩凤鸣岐被一个叫徐桴的浙江镇海人收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徐桴的后人把这把古琴无偿捐献给了当地的镇海文化馆。在躲过时局动荡和战乱之后,这把古琴又被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作为来自一千多年凤毛麟角的古琴,我们可以到浙江省博物馆去欣赏一番,感受它的历史文化古韵,期望它那温润松透的声音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以上就是关于千年前的 古琴(乐器)  有多美揭秘"彩凤鸣岐"七弦琴的历史的详细介绍。

资讯发布者

一切为了电音
关注TA

相关百科

古琴(乐器)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拨弦乐器

拨弦乐器是弦鸣乐器的一种。可以通过使用者的不同操作来达到不同的效果。通过琴弦的震动来达到使用者演奏、抒情的目的。演奏者主要通过拨弦来完成演奏。

体鸣乐器

体鸣乐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乐器。这类乐器以一定形状的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在自由状态下(不予变形或附加张力等)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概述 体鸣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类中除鼓外的其他乐器;还包括传统分类法未能列入的一些乐器,如口簧、散扎(非洲)、八音盒、玻璃琴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用作乐器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缶、水盏(中国古代)、乐杵(中国台湾省)、乐杯(欧美)和贾尔达伦格乐碗(印度)等。还包括仿声器或效果器,如乐砧、橇铃和蹄声壳等。

弦鸣乐器

弦鸣乐器, 由绷紧的、 振动的弦为声源的乐器的通称,通常用"弦乐器"称呼。当需要精确的、以乐器学、声学为依据的名称时,就用"弦鸣乐器"这个名词来代替"弦乐器"。 根据激励方式,它的三大基本类型分为:擦弦(friction)弦鸣乐器、击弦(struck)弦鸣乐器、拨弦(plucked)弦鸣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