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单曲 套曲 视频 工具 音乐人

箫的和声结构——那是这些和声技法你还没有掌握!

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2-24

箫的和声结构——那是这些和声技法你还没有掌握!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洞箫,其音色幽美,秀雅,深沉,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那么箫和声及其和弦连接时应该从何下手呢?提到和弦连接,我们的脑海中是否会想到传统和声中三和弦、七和弦的连接和解决?没错。传统和声是建立在理论泛音的基础上,是理想化的十二平均律。而考虑到任何声音都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音色。任何乐音甚至声音都有自己独有的谐波系列,就算同宗乐器箫和尺八,他们的谐波系列也不尽相同。




目前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同律制的乐器较多。在多种个性化极强的乐器组合下,就算在大齐奏时,由于乐器律制不同,各个泛音列差距较大,会形成音色分离和听感的不融合性。而作曲家们的配器方法又多用传统和声和民族和声,导致整体音响效果没有西洋交响乐队融合。因此,在为箫作曲和配器时,应该找到属于箫本身的和声结构,让乐队在箫的共振峰中形成新的声场,才能形成更好的共鸣和延时效果。

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和声的应用约从20世纪初开始,最初采用欧洲大、小调和声方法。由于旋律多为五声调式,因此,和声如何适应旋律的风格,就成为中国作曲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初时的和声大都是在大、小调和声的基础上加强副三和弦的作用以及应用附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等方法,并注意声部的五声化进行。20年代赵元任在其创作歌曲的伴奏中,就注意试验中国化的和声。30年代中,由于民族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影响,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对和声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试验,如借鉴欧洲民族乐派以至印象派的某些和声方法,自然调式和声的应用增多,在三和弦的基础上采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在有些作品中,打破了大、小调的和声规范,采用五声化和声结构。





40年代中,音乐创作较前一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以民歌或以民歌风的旋律为素材的作品逐渐增多。和声上重视应用调式和声方法,并尝试一些适合于五声音调的和弦结构,如四、五度和弦、替代音和弦等。开始吸取和应用某些近现代的和声方法,印象派作家的和声引起较多作曲者的注意和借鉴。P.欣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也开始介绍到中国,谭小麟在他的创作中将这种理论、技巧与民族风格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和声处理方法。




由于强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因此在和声处理方面,主要属于三度结构与功能性的调式和声方法,与此同时,在保持调性、调式的基础上,也有许多探索与尝试,如五声化和声结构、复杂的和声结合,复合和声、四度和声、调式交替变音和声与平行进行等等。不少作曲者又继续探索近现代和声手法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有不少可喜的成果。

以上就是关于箫的和声结构——那是这些和声技法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