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笙的演奏有哪些特色
从古到今中西文化融合是繁荣与发展的关键,笙演奏艺术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要结合西方先进作曲技法,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之发扬光大。通过“人性化”的音乐特点展现了笙音乐前所未有的细腻和内在,虽然是全新的形式,却展现了更具中华传统文化及现代精神风貌的音乐。
笙,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殷带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和”的记载,可见笙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以上。在一些古代文字记载中描写了笙的形制、音色、演奏等。《说文解字》中描写笙的形制:“笙,十三簧,像凤之身”。《诗经》里记载有一些夏商周时期的音乐活动,比较多关于“笙”和“簧”的记录,比如“鼓瑟吹笙”、“并坐鼓簧”、“君子阳阳左执簧”等。唐代诗人张籍在《送远曲》中又写到“吟丝竹,鸣笙簧,酒酣性逸歌猖狂”。诗仙李白也寫过“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可见,笙在古代深受文人学士、宫廷宾客的喜爱。
笙作为古乐器,单音音色优雅、甜美,合音丰富、饱满,但至今尚未发现笙独奏的古曲。而近代笙曲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概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1、笙独奏曲的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笙的独奏曲最早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于笙曲的创作大多出于演奏者之手,1956年由董红德先生和胡天泉先生创作的《凤凰展翅》把笙搬上了独奏的舞台,1957年阎海登先生创作了《孔雀开屏》、1958年由原野、吴瑞、胡天泉先生创作了笙曲《草原奇兵》,1960年阎海登先生有创作了笙的又一经典曲目《晋调》,之后,还有高扬和王庆琛创作的《水库引来金凤凰》。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笙曲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段时期正好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但是人民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所以在这段时期所写的笙曲都是通过民间乐曲的新组来歌颂祖国的新面貌,歌颂社会主义给人民带来的新生活,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2、文革时期的笙曲
笙曲的创作也带有政治色彩,代表曲目有王会义、胡天泉创作的《大寨红花遍地开》、高金香、阎海登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这些笙曲的内容都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
3、改革开放时期的笙曲
当时全国的全面对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当时就产生了由高扬、唐富创作的《林海新歌》,以林区劳动号子为基调,音乐坚定有力,反应了当时林区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家乡的决心。这首乐曲中出现相对简单的两段支声复调段落,在七十年代的笙曲写作中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同时期还有唐富先生的《快乐的女战士》,这两首作品都是唐富先生的代表作。
4、文革结束后对笙曲的创作的影响
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张之良先生创作了笙曲《欢乐的草原》,乐曲通过描写美丽富饶的大草原,表达了人们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束缚后,重新建设家园的欢乐景象。1978年,山东渔业依靠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猛进,同年,肖江、牟善平就创作了笙曲《织网歌》,描写了山东人民热火朝天的发展渔业经济,使山东人民生活富裕起来的愉快景象。同时期,牟善平、肖江、苗晶创作了又一代表作《挂红灯》,作品描写了正月里家家欢天喜地、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反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笙的演奏有哪些特色?
笙,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借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由于笙可以吹奏和弦,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也可作为独奏乐器表演。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带有吹孔的笙斗上。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竹管长短不等,排列呈马蹄形状。解放后,笙也经历了乐器改造。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笙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笙的演奏有哪些特色相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