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理基础
日期:2023-02-23
爵士乐的时光机,带你体验爵士乐的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对于爵士乐,并不是很了解。这几年音乐类节目的普及,对于民谣、摇滚类型,知道的人会多一些。另外就是黑人兄弟的R&B音乐,像周杰伦、陶喆等歌手,在早期的音乐中,都有R&B的元素。那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在这本《爵士乐编年史》的最初,介绍了一位重要人物--艾灵顿公爵。他把无意义的声音引入爵士乐,是爵士乐主要创新人物,同时还是首位将爵士乐元素、即兴演奏与传统音乐形式结合的作曲家。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艾灵顿公爵的名字,将会出现很多次。
再往后翻,就会介绍杰利·罗尔·莫顿。如果你看过《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应该会对他有所了解。在这部影片中最经典的桥段,就是那个傲慢的爵士乐钢琴家与1900斗琴。1900弹琴完毕,拿起烟在钢琴上点燃,赢得了比赛。而我们通过电影剧情推断,那个爵士乐钢琴家的原型,就是杰利·罗尔·莫顿。这也从侧面说明,爵士乐团经常在游轮上进行演出。
随着时间的转动,我们又迎来了一位重要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本书封面上的人物。他是爵士乐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人物。每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都会提及他的名字。他对于爵士乐的重要意义,就好像古典音乐的巴赫,摇滚乐的猫王。所以,我们现在明白,为什么只有他出现在书籍封面上了吧。
镜头再一转,我们就迎来了第一个爵士音乐节。这个时候,随着爵士乐的发展,爵士鼓的演奏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你看过《爆裂鼓手》,就应该明白有很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想要努力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我想,以前的那帮人,对于爵士的热爱,不会比现在的年轻人少。
好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就简单介绍这些。其余的内容,等着大家自己去爵士乐的海洋里遨游。接下来,我来讲讲这本书到底哪里好。
爵士乐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过:
我从欣赏音乐——尤其是爵士乐——中体会到了节奏的重要性。你要注意旋律——在文学层面上讲就是要选择最适合你作品节奏的词句。
只要你的词句与节奏结合起来时能做到通顺自然、优美动听,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村上春树
几何抽象派先驱蒙德里安曾把对爵士乐的迷恋,绘成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这幅画也是他对纯粹抽象的最终诠释。
分布于黄色线条间的明亮彩色方块,传达出了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或快或慢的生活节奏。
而微小的彩色方块,则创造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脉动节奏。
《百老汇爵士乐》
如果说他们是借助手中的笔来表达对爵士的热爱,那么爵士乐手们则更直接地用音乐来寻觅灵魂的自由。
2021东京体育盛会的开幕式上,由歌舞伎演员市川海老藏与爵士钢琴家上原广美共同演绎的跨界节目《暂》,让爵士乐走进全世界观众的视野。
在这段3分钟不到的演出中,上原广美在快节奏、快密度的演奏下,依然保持着绝佳的律动感。
她独特的演奏风格,既保留了传统爵士乐的精髓,又再次注入了爵士乐的灵魂——自由与无限可能。
而歌舞伎和爵士乐的融合,也代表着它的文化影响力穿越历史,不断跨界创新,吸引遇到它的每一个人……
与电影一样,作为美国对20世纪文化的另一主要贡献,爵士乐现已步入存在的第二个百年。
在前一百年中,爵士乐以惊人的速度吸收并转换了早期古典音乐的诸多技术创新,将数个世纪的音乐专业知识浓缩成了炫目的风格与结构,因此受众广泛。
爵士乐真的有那么难听懂吗?
这个"听懂"不用太复杂化。音乐是很直观的东西,不是非得懂乐器和乐理才能欣赏。不会做菜,难道吃菜就吃不出味吗?长舌头是干嘛用的呢?我们不是研究怎么做菜,是研究怎么品尝,怎么吃才爽。爵士乐很牛,牛在它好听!广度深度,里面蕴含的理论,都是为了好听!乐手的汗水,才华,都在演奏的时候展现出来了。听众只管听,你觉得好听就好听,难听就难听。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个热闹还是不难的。那怎么看这个热闹呢?
如果你问一个爵士乐迷怎么才能听懂爵士乐,也许他会告诉你多听。这话没错,那到底听什么呢?爵士乐有很多类型,喜欢爵士乐,未必每种都喜欢。像题主的例子,随便搜了一下,不一定搜到的是什么样的,很常见。因为是入门,我们需要通俗易懂,又不讨厌的。最好是喜欢听的。
听听看这个:
《Jingle Bells》 - New York Jazz Lounge
这个肯定听懂了。jingle bells,铃儿响叮当,都熟悉。刚才听的,从头听到尾,一句都没唱。像这样以乐器为主的音乐叫器乐。爵士乐以器乐为主。爵士乐很多都是四拍子,开始先不用考虑几拍子的事。
以上是:爵士乐的时光机,带你体验爵士乐的魅力的相关内容。
巴萨诺瓦
新奥尔良爵士乐
融合爵士
迷幻爵士
自由爵士乐